亿万先生·MR(中国)首页官网登录

亿万先生动态

刘汉元:多晶硅产业困局亟待破解

  • 时间:2012-06-07
  • 来源:

  亿万先生软件(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王明冲)

  编者按

  去年以来,随着国际市场增速大幅放缓,光伏行业及其上游的多晶硅行业开始迎来产业发展的尴尬变局,由此引发的发展阵痛也注定这个新生行业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光伏行业发展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破解光伏产业发展的困局?多晶硅在如此低迷的状况下,是否将意味着一场生死赌局?多晶硅以及光伏产业未来将如何蜕变?带着上述问题,本报专访了被誉为国内“光伏新能源第一人”的全国政协常委、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

  产能过剩是个伪命题

  中国能源报:有外界质疑,目前多晶硅乃至整个光伏产业的危机跟几年前地方政府为追求GDP增速而鼓励企业盲目上马项目,从而导致产能过剩有关。您如何看?

  刘汉元:过剩与否,关键是我们从什么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站在静态或者计划的角度去看,是有这样一个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客观事实。然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市场机制下,缺什么就一定会有人去生产什么,尤其是有广阔市场前景、有阶段性巨额利润的行业或产业,一定会吸引各种资本大量涌入。所以,今天在检讨和反思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我更倾向于大家尊重市场自身的规律,客观地看待这个现象。

  凯恩斯定律作为过剩经济学的第一定律,其中也非常明确地指出,过剩现象是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条件下的普遍形态。因此,一个新兴产业在其发展初期即使存在一定的过剩,也属于正常的、阶段性的经济现象,并非多晶硅行业所独有。所以,行业今天的发展,本质上还是市场竞争和市场机制本身在起作用。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大家客观地从市场自身的角度看它形成的原因,少批评、多呵护、多指导,并积极推动良好社会氛围和政策导向的形成。我们应该更加包容任何一个新兴产业发展初期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共同促进行业的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

  中国能源报:应如何看待目前的国内光伏应用市场?要做好哪些前期准备工作?

  刘汉元:对于国内来讲,我国光伏应用市场的空间远比欧盟市场大得多,每年用电新增量和存量都远大于欧盟所有国家之和,因此,全世界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应该也是在中国。就国内而言,维持外销和出口,积极占领国际市场这是一条腿;另一条腿一定是做大做强国内光伏市场。

  对于企业来讲,需要思考自身怎样真正做强、做大;而对于国家来讲,则需要尽快形成支持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扶持措施和政策导向。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光照条件、光伏资源比德国等世界上绝大多数光伏大国好得多、丰富得多,单位面积的太阳能输出几乎是德国的150%到200%,我国有充分的条件和理由加快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但如何真正加快国内市场的启动,尽快让国内这条腿长粗、变强,真正担当大任,是当前市场环境下亟待政府及行业回答的重要问题。

  产业需政策配套和支撑

  中国能源报:新能源在欧美推广速度很快,但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速度却略显迟缓,您觉得具体原因是什么?

  刘汉元:问题的核心在于光伏产业缺乏政策配套和支撑。从过去若干年来看,欧盟前期市场的有效启动,有赖于政府以0.4欧元左右/度的收购价进行了电价补贴,补贴标准对应我国当时的生产成本,大概折合2、3元人民币一度电以上。也正因为经过了这样一个政府培育的时期和必要过程,欧盟光伏产业的设备制造水平、工艺制造水平得以大大提升,规模化效应得以充分发挥,由此促成了光伏组件的安装造价可达到每千瓦等于、甚至低于1万块钱的水平,每发1度电大约需要1块钱左右的生产成本,这个生产成本和传统能源用户端的价格已非常接近,同时离经济学上经济规律的均衡基本上只有一步之遥。

  任何一个新兴技术应用的时候,都需要产业政策等相关方面的配套和支撑,任何产业的新兴产品在生产前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主要新能源中一种经济、清洁、环保、可永续的人类理想能源,是确保我国未来能源安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个人未来生存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目前我国光伏产业正处于发展瓶颈的关键阶段,国家有必要从政策上、法律法规的制订上给予这个产业以真正的支撑和倾斜。

  中国能源报:您觉得政府具体应该做出哪些改变?

  刘汉元: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我们已多次提出过这些内容,一是国内光伏上网电价的确定;二是在政策上进行必要的引导,鼓励国内资本、民间资本进入这个领域,推动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是适当放开下游的行政审批,不是完全放开,这里有个节奏把握的问题,但在发展规模的确定上应更加积极和乐观,因为相对未来的能源需求讲,目前的应用还仅仅是个零头,才刚刚开始。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当中,光伏发电的安装规模原来确定了一个目标,现在看来如果稍微积极一点,这个目标就完全可以完成并超额完成。今年两会上,我在提案中提出了确定光伏发电安装规模的最低数,并希望上不封顶,或者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调整规模等建议。

  企业需要自救

  中国能源报:从企业的角度看,目前行业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以化解这场危机?

  刘汉元: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如果一次性只建一条生产线,没有后续的第二期、第三期工程,改进和提高的速度受到影响,或者中间改进不足、优化不充分,企业的生产成本将面临很大的压力。凡是有二期工程、三期工程,甚至五期、六期工程的,技术上不断优化、不断完善,生产成本、能耗水平将大大降低,产出的效率会大大提高,这个发展的过程和适当发展的速度,实际上为企业和行业提供了自我改进、自我优化、自我革新的客观条件。因此,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有比较优势的,能够维持自身持续生产的,怎样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生产工艺,不断改革产品路线,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事关自身在行业里面比较优势的形成和持久的生产经营,也事关企业自身在当前和长远的生存和发展。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如果国内多晶硅行业和企业能够通过市场机制,或者必要的时候通过行业和政府的引导与撮合,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强强联手、扬长避短,最终形成有规模、具备雄厚竞争能力、综合优势明显的三、五个,甚至十个、八个光伏产业的“航空母舰”,这反而是这次“寒冬”为大家提供了切入的机会。同时,“寒冬”之下的倒逼机制,会促使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在成本上做足功夫,制造环节的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也可能使得经济平衡点早日到来。

  警惕阴谋的制造者

  中国能源报:您怎么评价美国的瓦克和MEMC以及韩国的OCL近来向中国大量销售多晶硅的行为,据称他们的成本控制一般在21到22美元/公斤,而国内企业一般是35美元左右,这是否意味着国内企业与他们的确存很大差距?

  刘汉元:国外有不少公司包括瓦克等,都是上市公司,查一查他们的历史资料,系统地去分析他们的成本,好多上市公司的数据都是公开的,事实上成本也都在30美元左右,他们之所以以这种价格销售,第一面临市场的压力,他要维持市场份额;第二是想把中国的企业扼杀在发展的初期。

  大家想想,当年这个行业由国际资本和这些大企业说了算,由他们定价、制订市场规则,一旦中国发展起来以后,将长时间分享多晶硅市场的半壁江山,他们不适应、不平衡、不乐意,因此开始用自己原来的规模优势扼杀中国的企业和产业,我国政府及行业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这个时候简单地认为国内成本高于他们,而对国内产业采取限制措施、打击措施,那就刚好正中其下怀,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不想清楚,否则这个产业还将继续面临诸多制约,从而真正限制了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机会。

  中国能源报:目前中国多晶硅生产的技术和设备跟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到底还有多大的差距?

  刘汉元:5年前有很大差距,5年后的今天,国内先进的企业和先进的生产线几乎可以与之相提并论,部分企业甚至还优于他们,而且不止一点点。

  当然,除了技术上的难度和受到技术封锁之外,也与国内当时的制造水平,工业控制管理水平加上机制和体制原因有关。所以,四五十年来我国一直游离在多晶硅主流市场之外。

  因此,从积极的角度来讲,近5年时间,我国各种民间资本和社会上的投资者大量投入这个行业,推动了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的多晶硅产量2011年已占到全世界的将近一半,先进的企业在能耗、物耗、环境治理上几乎和美国、德国、日本的企业完全相提并论,并处在一条水准线上,今天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与国外企业站在同一舞台上展开竞争。




网站首页
亿万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