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有了“度量衡”
- 时间:2014-01-17
- 来源:
亿万先生软件(来源:《中国电子报》 作者:不详)
时隔十多年后,中国第二次发布有官方背景的信息化指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下称赛迪)日前公布了新编制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近3年的各省市信息化指数。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认为,评估工作是信息化工作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很不容易做的事情,希望它成为衡量信息化发展的标准,引导全国各地信息化工作的发展。
信息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省市信息化排名有了新指标
从公布的指数看,全国信息化指数从2010年的52.94提升到2012年的74.84,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指数从2010年的51.43提升到2012年的70.55,企业信息化应用指数从2010年的49.76提升到2012年的61.78,政务信息化应用指数从2010年47.66提升到2012年63.92,居民信息化应用指数从2010年的54.16提升到2012年的78.26。
同时,各省市信息化指数呈现显著阶梯状。2012年,东部省市信息化指数平均为90.56,包括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苏、福建、广东等7省市;中部省市平均指数为67.48;西部省市平均指数为65.3;中部和西部的差距不明显。
记者了解到,信息化指数排名最高的是上海,达到111.02;其次是北京110.59;第三是浙江97.98;排名最低的是西藏,为53.32。
赛迪智库信息化研究中心是该指标体系的主要编制单位,而编制这套指标体系是受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的委托。其直接负责人赛迪集团副总工程师樊会文告诉记者,该指标分为三级,一级指标分为三类指数,分别是网络就绪度指数、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指数和应用效益,三者的权重各为30%、40%、30%。二级指标包括智能终端普及指数、有限电视发展指数、光纤发展指数、宽带普及指数、企业应用指数等。三级指标更加细化,有移动电话普及率、数字电视入户率、移动宽带普及率等。
2000年前后,国家信息中心曾发布我国第一套综合评价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并沿用至今。樊会文回忆说,在编制工信部的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时,编制小组虽然引用了该指标体系的数据,但是明显感觉到该体系已经落后于现在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例如指标里缺少智能手机、移动宽带、光纤、电子政务等类别的指标。当时,有关部门就萌生了编制一套新体系的想法,而这就是我们今天看见的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来由。
新指标将成主流
指数公布之后,各省市纷纷表示该项工作非常有意义。安徽省经信委一位负责人认为:“搞信息化这么多年,全国正式发布信息化指标,这还是第一次,方案非常科学。对搞信息化工作的同志来说,终于有了可以衡量的定量指标,能直观、科学地反映信息化工作的成果,可以扬眉吐气了。”
指标编制的主要推动方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秦海介绍说,国家统计局提出的与信息化相关的发展指标体系,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都有广泛应用,但是近几年我国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信息化的国家战略地位也确立下来,科学反映信息化水平已经是一项政治任务。为此,工信部委托赛迪等研究机构联合编制新的指标体系,并由赛迪发布新的指数。
但现在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新指标和国家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信息化发展指数0.79之间如何衔接?贵州省经信委某负责人提出了这个疑问,樊会文表示:“虽然‘十二五’规划里写入了按旧指标体系计算的指数,但是工信部今后将逐步引用这个新指标体系计算出的数据。”
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数据如何采集和获取。此次公布的指数的数据来源,很重要的一部分来自于行政力量,依靠工信部下发文件到各个地方政府,或是发文到国务院其他相关部委。西藏工信厅一位负责人认为,该指标体系涉及很多广电、通信方面的数据,而在有些省市,通信管理局、广播电视局和工信厅是并行的,文件产生的效力对非本系统的管理部门十分有限,采集数据有难度。
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晖肯定了行政力量的积极作用。他告诉记者,通过国家统计体系、部委体系获取的数据是权威的,在当前情况下行政方式也是有效获取数据的途径之一。
而樊会文认为,这种方式不是最好的,希望将来能靠大数据的方式采集数据,例如电子政务数据从电子政务门户网站产生,社保卡数据从各个部门的业务统计系统产生,企业应用情况从两化融合的监测系统获取,信息基础设施统计则来自于电信运营商。如果采用大数据的方式,可能一个季度,或者半年就能产生新的指标。
不断完善体系增强可比性
杨学山认为,评估工作借鉴了世界很多国际组织和国家在评价网络、电子政务、信息技术应用等相关各方面的指标,这个工作不能说是刚刚起步,但需要不断地完善。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根据中国和国际发展的实践不断完善指标体系、数据采集、分析评价方法。而目前还缺乏横向和国际比较的部分。
余晓晖也谈到了国际可比性的问题。他告诉记者,这个指标体系是否科学,第一是需要获得国际认知,要有国际可比性,反映信息化的普遍规律;第二要能根据自己的特征有所侧重;第三要考虑到数据的可采集性。
针对指标体系的改进,樊会文向记者提到,现有的指标中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前两级的指标相对固定,第三级指标是弹性的,依据实际情况调整。“今年是第一年,试试看,如果有好的建议,下一年会调整。不过目前来看反映还比较好,所以指标体系将固定使用两年。”他说。
作为研究者,余晓晖也会乐于采纳和引用这些数据。“指标体系能否被接受有个过程,但是我们作为研究者,会考虑不同的体系,它将是我们重要的参考。”他表示。
评估工作会一如既往地做下去。秦海坦言,目前的工作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尽管有不足和缺陷,仍然希望各方面精心做下去。
上一篇:全面深化能源改革方案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