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带来的安全挑战
- 时间:2014-04-04
- 来源:
亿万先生软件(来源:畅享网 作者:李玉琴)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大数据所引发的安全问题与其带来的价值同样引人注目。与传统的信息安全问题相比,大数据安全面临的挑战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大数据中的用户隐私保护
大量事实表明,大数据未被妥善处理会对用户的隐私造成极大的侵害。根据需要保护的内容不同,隐私保护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位置隐私保护、标识符匿名保护、连接关系匿名保护等。
人们面临的威胁并不仅限于个人隐私泄漏,还在于基于大数据对人们状态和行为的预测。社交网络分析研究也表明,可以通过其中的群组特性发现用户的属性。
当前企业常常认为经过匿名处理后,信息不包含用户的标识符,就可以公开发布了。但事实上,仅通过匿名保护并不能很好地达到隐私保护目标。
目前用户数据的收集、存储、管理与使用等均缺乏规范,更缺乏监管,主要依靠企业的自律。用户无法确定自己隐私信息的用途。而在商业化场景中,用户应有权决定自己的信息如何被利用,实现用户可控的隐私保护。例如用户可以决定自己的信息何时以何种形式披露,何时被销毁。包括:(1)数据采集时的隐私保护,如数据精度处理;(2)数据共享、发布时的隐私保护,如数据的匿名处理、人工加扰等;(3)数据分析时的隐私保护;(4)数据生命周期的隐私保护;(5)隐私数据可信销毁等。
2 大数据的可信性
关于大数据的一个普遍的观点是,数据自己可以说明一切,数据自身就是事实。但实际情况是,如果不仔细甄别,数据也会欺骗,就像人们有时会被自己的双眼欺骗一样。
大数据可信性的威胁之一是伪造或刻意制造的数据,而错误的数据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结论。若数据应用场景明确,就可能有人刻意制造数据、营造某种“假象”,诱导分析者得出对其有利的结论。由于虚假信息往往隐藏于大量信息中,使得人们无法鉴别真伪,从而做出错误判断。例如,一些点评网站上的虚假评论,混杂在真实评论中使得用户无法分辨,可能误导用户去选择某些劣质商品或服务。由于当前网络社区中虚假信息的产生和传播变得越来越容易,其所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用信息安全技术手段鉴别所有来源的真实性是不可能的。
大数据可信性的威胁之二是数据在传播中的逐步失真。原因之一是人工干预的数据采集过程可能引入误差,由于失误导致数据失真与偏差,最终影响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此外,数据失真还有数据的版本变更的因素。在传播过程中,现实情况发生了变化,早期采集的数据已经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例如,餐馆电话号码已经变更,但早期的信息已经被其它搜索引擎或应用收录,所以用户可能看到矛盾的信息而影响其判断。
因此,大数据的使用者应该有能力基于数据来源的真实性、数据传播途径、数据加工处理过程等,了解各项数据可信度,防止分析得出无意义或者错误的结果。
密码学中的数字签名、消息鉴别码等技术可以用于验证数据的完整性,但应用于大数据的真实性时面临很大困难,主要根源在于数据粒度的差异。例如,数据的发源方可以对整个信息签名,但是当信息分解成若干组成部分时,该签名无法验证每个部分的完整性。而数据的发源方无法事先预知哪些部分被利用、如何被利用,难以事先为其生成验证对象。
3 如何实现大数据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是实现数据受控共享的有效手段。由于大数据可能被用于多种不同场景,其访问控制需求十分突出。
大数据访问控制的特点与难点在于:
(1)难以预设角色,实现角色划分。由于大数据应用范围广泛,它通常要为来自不同组织或部门、不同身份与目的的用户所访问,实施访问控制是基本需求。然而,在大数据的场景下,有大量的用户需要实施权限管理,且用户具体的权限要求未知。面对未知的大量数据和用户,预先设置角色十分困难。
(2)难以预知每个角色的实际权限。由于大数据场景中包含海量数据,安全管理员可能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无法准确地为用户指定其所可以访问的数据范围。而且从效率角度讲,定义用户所有授权规则也不是理想的方式。以医疗领域应用为例,医生为了完成其工作可能需要访问大量信息,但对于数据能否访问应该由医生来决定,不应该需要管理员对每个医生做特别的配置。但同时又应该能够提供对医生访问行为的检测与控制,限制医生对病患数据的过度访问。
此外,不同类型的大数据中可能存在多样化的访问控制需求。例如,在Web2.0个人用户数据中,存在基于历史记录的访问控制;在地理地图数据中,存在基于尺度以及数据精度的访问控制需求;在流数据处理中,存在数据时间区间的访问控制需求,等等。如何统一地描述与表达访问控制需求也是一个挑战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