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瞻 煤炭篇】调整结构 创新谋出路
- 时间:2015-03-02
- 来源:中电新闻网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小幅增长,而煤炭消费量却出现首次下降。煤炭产能过剩已成定局。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十二五”收官之年,煤炭行业如何积极应对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必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煤炭及相关行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需求增速放缓成为新常态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煤炭消费量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煤炭需求增速放缓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常态。
当前我国煤炭产能过剩已成定局,短期内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很难改变。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目前全国现有煤矿产能40亿吨,在建煤矿产能10亿吨左右,煤炭产能过剩问题已十分突出。
对此,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表示,我国煤炭行业已经进入“需求增速放缓期、超前产能和库存消化期、环境约束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煤炭行业进入“四期并存”的阶段性特征是10多年来持续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作用的客观体现。
根据《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到202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下降到62%左右,同时,国际煤炭市场继续保持供大于求态势,将进一步影响国内市场,国内煤炭供需形势不会发生较大变化,推动煤炭价格回升的基础仍很薄弱,在经历连续两年下行之后,煤炭企业经营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煤炭行业转型势在必行。
结构调整与转型势在必行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发展继续依靠上项目、铺摊子、扩规模、价格上涨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在煤炭需求增速放缓、产能建设超前、库存居高不下、进口煤炭总量较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以量补价、让利不让市场”的传统竞争模式走到了尽头。
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煤炭库存增加、价格下跌,煤炭企业效益下降、应收账款增加、经营压力加大。煤炭行业依靠数量和速度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很难继续维持,必须转向依靠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型发展,必须依靠理念创新,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
推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需要推进行业发展由不完全市场化向完全市场化转变,同时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提高煤炭清洁高效低碳智能化利用水平。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大型煤电基地建设,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在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方面取得了成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集约化发展水平,优化了生产结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
以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谋出路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家能源局提出了“十三五”煤炭资源开发“东部原则不新建,中部建一退一、适度建设资源枯竭接续项目,西部建设配套煤矿项目”的新思路。
但是,目前仍有一大批枯竭煤矿亟待退出。因国有煤矿退出机制和相关政策缺失或不完善,导致煤矿有序退出难的问题依然突出,真正实现行业脱困任重道远。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吴吟认为,煤炭行业的困难是长时间形成的,是前期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弊端,因此,其持续时间不会太短,煤炭行业需要继续深化改革,特别是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因此,煤炭行业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谋出路。促进煤炭生产向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方向发展,煤机装备制造由高水平向质量、服务型转变,积极实施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为煤炭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支撑。
展望“十三五”,煤炭行业必须推进由增量扩能型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转变,深化行业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为煤炭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